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二十八蒸枣花”、“二十八 洗邋遢”、“不要慌不要忙,二十八还有一场(乡下赶场买年货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俗话说,“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说的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乡音与风俗。代代相传,世代相承,这就是历史文化。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南北方不同的文化造就丰富多彩的年俗。

十堰年俗中的“春酒宴”很讲究,除了菜多、花样多,还要简便省时。酥炸菜能变花样,可以临时拼凑,缺少不得。酥炸菜可拼凉盘,丢汤锅,因此十堰谚云:“腊月二十八,家家动酥炸”,实际是提前做年菜。

U020160123489828250694.jpg

临近过年,只要你去去天津的古文化街或是鼓楼庙会等年货市场逛一圈,看到的准是一片火红的“海洋”。处处都挂着红艳艳的吊钱,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一排排的吊钱儿随风飘动,甚是好看,浓浓的地域特色,年味儿十足。

油馍馍并不是一般的蒸馍,陕北人都叫它“油窟链”,是一种油炸食品,圆形,中间有小孔,较小。炸熟以后,色泽金黄,似铜钱,在陕北民俗中象征着富贵吉祥长存。逢年过节的筵席中都少不了它。人们说,只有吃着油馍馍才能感受到年的味道。

绵阳.jpg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白马人便开始“舍折”(收集柴火),即到每家每户去收集柴火。每个人拿着树棒,跺着地且有节奏的喊着“哦折…”(收集平摊的柴火之意),最后把柴火集中在“格少”(玩耍的地方)。

W020160123510588874805.jpg

绍兴祝福,俗称“请大菩萨”“请祝福菩萨”,起源于宋元时期,至今仍广泛盛行于绍兴民间,时间为每年农历廿三夜送灶司菩萨上天后,到廿八夜之间。

W020160123510275336659.jpg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虽然购物添衣已不必局限于年底,但全屋上下来一次大清洁以迎接新年,则总是需要的。中山人有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就是指到农历年廿八这天,要进行大清洁。

腊月二十八,甘肃山丹马场一场的女工在烧制过年的年馍馍——烧壳子。烧壳子的特点是黄亮、酥软、耐储存,便于携带,是牧民过年必备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西安.jpg

按照陕西的传统习俗,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初五,家里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听起来就像争争吵吵似的,所以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都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把年后几天吃的主食提前准备好。

日照.jpg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在日照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便要为过年以及年后的主食做准备。因为按照传统,新年一般将持续到正月十五,因此腊月里主食必须准备充分。腊月二八,把面发,人们便开始蒸饽饽(馒头)、花馍、年糕、发团了。

W020160123510001997180.png

进入农历腊月,亲人相聚、家人团圆,打糍粑、推汤耙便成了土家人忙年必做的一件事。糍粑圆圆的,象征团团圆圆,又糯又粘寓意土家人对亲情和友情的看重,它又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

W020160123509689005926.jpg

老家有做“年粿”的习俗,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做“粑粑粿”。将雪白的大米浸渍好后,男人们悠悠地挑着米萝,将满心的喜悦送进水碓房后,就三五成群地聚在河塝的凉棚下,打牌聊天去了。剩下的碾米筛粉的细活儿,都是由家庭主妇们去料理。

U020160123486711720556.jpg

提起榆林的传统春节,很多人脑海中闪现出来的都会是窑洞上满窗的红色剪纸。这些色彩鲜艳的剪纸,成为了火红榆林新年里无法舍掉的一抹亮色。其实腊月二十八,陕北婆姨女子们就开始剪窗花。

宁波.jpg

龙凤金团是宁波的传统食品,它色黄如金,形体团圆,有吉庆象征,最能表达良好的祝愿,所以宁波百姓寿辰、乔迁、满月、分家、拜佛和敬神之际,都少不了龙凤金团。因此龙凤金团也成为宁波城乡人民的高尚礼品。龙凤金团这个食品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