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评论 正文
有一种“大学问”叫梁家河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8-05-14 来源: 陕西日报

  陕北有两个样貌,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绿色的。黄色是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那是风和水的雕塑。风是搬运工,水是雕塑师,两者共同塑造了黄土高原苍茫的模样。绿色是指1999年延安实施的退耕还林,黄土高原的基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看起来秀丽了许多。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在陕北闹革命的时候,习近平在陕北插队的时候,陕北是黄色的。习近平插队的村子——梁家河,就坐落在黄土高原腹地一处狭长的沟道里。在陕北,黄色与贫穷相连。在革命年代,一户人家即使有200亩地,也不能算是地主,因为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习仲勋注意到了这一点,采取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政策,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宝贵的落脚点。

  习近平到陕北插队的时候,也看到了陕北贫困的一面,这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一   他看到了什么呢?

  先说地理环境:习近平曾回忆说,晚上黑灯瞎火,沿着那条沟亮着几盏煤油灯,真是“一灯如豆”。如果外出没有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的,搞不好就掉沟里了。

  再说与当地百姓相处:一屋的知青看老乡来了,聊几句,就问你是什么出身的?说贫下中农,好,请贫下中农抽根烟。一个人说我是富农,富农,就轰出去。

  见到有人来要饭了,就说是“二流子”。后来跟老百姓交流多了,才知道他们其实很教条。就说那个富农,就是当时养了几十只羊。“要饭的我们都认为是‘二流子’,哪里嘛,家家户户都要饭,就是富正月,穷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这个时候粮食留给干活的,然后婆姨、女子带着孩子们出去要饭。”

  习近平说:后来,我们自己落到快去要饭的地步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主动帮着出去要饭的人开路条、开介绍信。那会儿,这些现象让我们心里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知青们还发现,陕北的土地很薄,没有什么肥,粪是挑上去的。播种方式都是点种,种植小麦一亩地的产量仅70斤。

  陕北苦,陕北穷,不是陕北人不知道去改变,而是自然条件差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在习近平与乡亲们更深入的接触中,被一点一点地还原出来。

  习近平在梁家河过了“五关”。第一关是过跳蚤关。习近平的皮肤过敏,特别对跳蚤,一咬就是成片的红疱,最后红疱就变成水疱了,用手挠一挠,水疱就烂掉。习近平说,那是“痛不欲生啊”。

  第二关是饮食关。他的胃开始接受不曾接受的东西。他说,没有还不吃吗?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慢慢地就什么都吃了。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他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他到现在还想念那个酸菜。

  第三关是生活关。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学,捻毛线、织袜子、缝衣服、缝被子……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习近平说他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就是这时打下的基础。

  第四关是劳动关。习近平说他刚开始拿跟小女孩一样的工分,感觉受到了歧视,后来没黑没白地干,体力上来了,拿到了十分。夏天担麦子,一百多斤,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知青来说,最难过的就是劳动关。说难过,是因为劳动的无效性。春种秋收,费了好大劲,最后没啥收成,有时连一个简单的再生产过程都无法完成。来年再种的时候,连种子都成问题。这样无望的劳动,谁还愿意再干呀。习近平坚持下来了,这倒不是他接受当时陕北农民的宿命,陕北农民一直这样活着,正如陕北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名叫“毛头柳”的柳树,枝条伸上天空,倔强地生长着。习近平把它看作是一种磨砺。

  第五关,就是思想关。住的是窑洞,点的是煤油灯,吃不饱饭,干那么重的活……习近平没有抱怨,在梁家河一待七年。

  二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经历了这五关,习近平完成了他在梁家河的农民化过程。但成为农民的习近平,却与梁家河的农民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表现在诸多方面,人们从习近平的回忆里,能够获得一幅完整的拼图。

  这个农民读“砖头一样厚的书”。劳动的间隙看,放羊看,晚上点着油灯看;读历史、读哲学、读文学、读政治经济……能找到的书,他全都拿来读,“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是他的信条。

  对于读书,他有着自己的心得:“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这个农民不“撒奸儿”。那时候干活谈不上什么保护措施,夯坝梁的时候,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水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从不“撒奸儿”。梁家河村民梁新荣当年只有10岁,至今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架子。”

  这个农民仁义。梁家河有个叫灵娃的后生,是基建队队长武玉华的儿子。灵娃能干活,但有智力缺陷,说话不知深浅,做事冒冒失夫,村里人把他当成“开心果”,常逗他出丑。有时,灵娃让人下不了台,还会挨打。灵娃妈心疼孩子,常为灵娃的事与人打“嘴官司”。知青编入基建队后,武玉华和灵娃妈都很紧张。那可是京城来的,灵娃万一惹出什么乱子可怎么得了。他们担心灵娃跟知青发生冲突,劳动的时候,一直守在灵娃身边。但总有守不住的时候。习近平他们几个知青都抽烟,劳动休息的时候,大家就会卷上一支。有时,习近平卷好烟放到嘴边刚要抽,就被冲上来的灵娃抢走,揉碎扔了。这样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没有人见习近平恼怒过。乡亲们把这一幕看在了眼里,说“近平这后生仁义”。

  这个农民会处理事。梁家河有位50多岁的村民,不爱参加村里的集体劳动,游手好闲,偷鸡摸狗,被公社列入“管制分子”。一次,他偷队上的葱时被抓了个正着,按照当时的做法,要召开社员大会对他进行批斗。批斗其实就是村民们轮着骂。习近平没有骂他,一条一条地跟他讲道理,要他改正错误,这名“管制分子”听了直点头。见他点头,习近平说:“那你唱个信天游吧。”这名管制分子高兴地唱了一曲。

  批斗会结束后,这名“管制分子”说:“我老汉以后要向北京娃娃学习,可不敢再偷了。”果然,这名村民眼里的“二流子”开始转变,积极参加村里的劳动,成了一名好社员。

  不同寻常的处事方式,让村民们佩服,让时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梁玉明也佩服,遇到事儿,梁玉明就找习近平商量。习近平住的窑洞,从此成为梁家河的中心。

  这个农民睡光板炕。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怎么办?》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习近平读了这本书,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习近平还会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

  三   这是一个玉汝于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中国,理解并了解了农民。年幼时种下的“精忠报国”的信念开始发芽,成为他终生不懈的追求。他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一心想着“为人民干实事”。

  延川县赵家河是实践他理想追求的第一站。在赵家河,他建成了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厕所革命”。带领村民治理神车沟,让赵家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赵家河的工作结束时,赵家河所在的冯家坪公社党委书记赵廷壁想留他,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白光兴不乐意了:“想得美,我们的好人才怎么能给你!”

  习近平实践“为人民干实事”的第二站就是梁家河。“做好农村工作,要以实事求是为着眼点,否则什么事都很难干成。”

  上下同欲者胜。担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后,打井修坝、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习近平件件实事办在了乡亲们的心坎上。大家都知道,习近平在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但却很难体会建池过程的艰辛与创造。没有沙子,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到15里外的前马沟去挖,建池的水泥运不进沟,他带头从15里外的公社背回来,没石灰,他们办起了自己的烧灰场……为了节约成本,让梁家河实现沼气化,习近平在缺少石料的梁家河发起了科技攻关,他们以土代石,创造性地建成了土石结合池,用夯土代替水泥灌浆,使每口沼气池的建造成本由40多元降至30多元……

  建沼气池的事对习近平的影响重要而深远。他后来总结说: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正因为如此,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全村人都赶来为习近平送行。那天,习近平起来得比较晚,大家已经站在院子里了,手里捧着红枣、小米,没有人说话,大家只是静静站着,害怕惊扰了他。习近平走出门,看到这一切,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把当众流泪看作丢脸的习近平哭了。全村人把他送到了村外,村里12个伙伴把他送到了县城,梁玉明一直把他送到了延安,目送他坐车离开了延安……

   四   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获得了什么?

  他说:“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他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他看到了群众这个根本。他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这就是习近平的梁家河。梁家河的7年岁月,教了习近平做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怎样干事。如今,梁家河已经由地理意义上的梁家河,变成精神意义上的梁家河,这梁家河,蕴含着做人干事的大学问,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奋斗有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但总有一些事件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走向。也许你要问,我的梁家河在哪里?我的答案是,我们每个人的梁家河,就是自己的工作岗位,立足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服务人民,就等于赋予平凡以伟大,让自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一环。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