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年味渐浓 正文
这些年俗你知道吗?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延安日报

  腊八焖饭

  陕北的过年,可以说是从过腊八开始的。腊八就是腊月初八,这天早上,按照陕北的习俗,是要吃“焖饭”。焖饭就是一锅软米粥,但那是粘稠的厚粥,是丰收的粥。陕北生产的黄米,是糜子碾出来的,糜子分为软硬两种,硬的吃米饭、蒸黄米馍;软的吃油糕、包粽子,闷饭就是用软米做的,里面还要煮上白面揉成的“雀脑瓜盖子”,实际上就是蝌蚪形。传说吃了这个“雀脑瓜盖子”,来年麻雀不糟蹋庄稼。焖饭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一顿粥把人“闷”起来,让人放弃其他事,全部投入到过年的准备当中。

  送灶马

  灶马爷是陕北的家神,位于锅台上,掌管家务之事。陕北迷信活动中,一切与神有关的都在灶马爷前进行。因为有灶马爷在,所以家里不能大声嚷,不能乱摔盆摔碗。腊月二十三是送灶马爷的日子,这一天,灶马爷要上天汇报一家人一年来的情况,就要隆重地送灶马爷。早上起来开门放炮,叫“开门炮”,放完炮就点香,从灶王爷、财神爷到门神、门外的土地、天地、青龙、白虎、牲畜圈、大门都点上香。晚上要用麻糖糊灶马爷的嘴,让灶马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糊完嘴,吃完饭,再从外到内点香,放炮睡觉,灶马爷就算是祭完送上天了。

  蒸枣山

  过了二十三,一切活动都以过年为中心,杀猪、杀羊、推磨、滚碾子、生豆芽、做豆腐、做油馍、蒸馍馍、做油糕、做浑酒(米酒)、蒸黄馍馍……除了准备吃的,还要洗衣服、拆洗被褥、打扫窑、扫炕底、扫院、糊窗。到了年三十,早上放开门炮、插香,见太阳后要贴对子。

  除了吃的穿的用的,过年前还要准备的一样物品就是枣山。陕北山大沟深,物品缺乏,枣山其实是祭神的用品。用面捏一个基座,基座为长方形,两端搓成条状后弯曲盘成圈。另外用条状面团盘几个圆圈,以塔形安放在基座上,每个圆圈中间点一个枣,这就是用生面团揉成的枣山,放到锅里像蒸馒头那样蒸熟,出锅后趁热点上红绿,枣山就成了。等到年三十晚上,就把枣山献在灶马爷和财神爷的前面。

  贴对联

  陕北过年都要贴大红对子,当年办过丧事的贴绿对子,前一年办过丧事的贴黄对子。陕北的对子是见门见窗都贴,就是厕所、猪圈、碾子、石磨都要贴对子,另外要贴的就是灶马爷位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陕北称为楣)为“一家之主”,还有财神位上写的“宝马驮得来钱利,钱龙引进四方财”横批为“财源茂盛”的专用对联。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碾子上贴“青龙大吉”,墙头上贴“出门见喜”,牲畜圈舍、柴草房、厕所都要贴上对联,反正过年的时候窗明几净,到处显出喜庆。

  打冰、守岁

  过年的饭当然应该是一年最好的。陕北人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过年这一天必须丰盛,有道是“早起馍馍晌午糕,黑夜掮起剁面刀”。一般早上是炸油糕,取“高”的意思。中午是煎饼或白馍,晚上是八碗,碗肉炒菜摆一桌。

  大年三十这一天,早上打香贴对联,中午打扫院子,把所有的水缸都担满,陕北讲究正月初一不担水,如果担了水,一年里会被天气耽误人工的。晚上要打冰,从河里带回来的冰提前立在门边,等晚上挂了灯笼,打过醋坛,点过香,就要打冰了,把冰块打碎,抛在院子里,向往来年雨水适宜,不落恶雨(冰雹)。

  打完冰就放炮,年夜的放炮没有规则,随时都可以放炮,放完炮就是年夜饭了。吃过年夜饭,大家都在一起守岁,为了能熬得下夜,可以找村里几个人聚集起来,或打牌,或饮酒,就这么守到天明。也有守不住的,到鸡叫前睡的,反正守到后半夜就算守了。守岁是年轻人的事,老年人就不讲究这些了,他们没有好奇心,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兴奋点,就早睡了,初一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开门炮

  明交五更,天已黎明,灯笼仍亮着,火塔塔的火焰已经没有了。守岁的主人叫醒了睡熟的孩子:“狗娃,天明了,快起来放开门炮!”于是狗娃高高兴兴地起床了,先在屋内放一炮,“咚”的一声,震得窗户也在响,然后把门打开,在门外也放了一个大炮,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接着放一串鞭炮,也有的放子母炮,家家一串炮,噼噼啪啪,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如隆隆巨雷,响彻山崖,震动天宇,在隆隆炮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陕北人放开门炮,还有一层深意。据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事务的灶马爷要在正月初一早晨归来,所以放开门炮是为了迎接这位一家之主凯旋。有的地方,主人带上儿子,提上香烛纸马,到村前村后的庙上烧香叩头,才算迎来了新的一年。开门炮迎来了开门喜庆,开门吉祥,城乡处处喜气洋洋。

  吃“福”

  陕北人爱福、爱喜。贴对联时窗子上贴着斗大的“福”字,还有“五福临门”“迎喜接福”等红帖帖,可以看出陕北老乡祈福求喜的迫切心情。何为福?何为喜呢?其实陕北人要求不高,只不过盼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兴旺,没灾没病,一家和睦,大吉大利而已。过年时,有不少祈福求喜,驱灾避邪的举动,就连大年初一吃的饭也讲究“福”。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扁食。扁食即是水饺,也可以叫饺子。饺子者,时交子时下的,吃饺子盼望一年顺利。陕北群众吃的扁食一般是白面皮、黄萝卜、羊肉馅,状如元宝,所以群众把吃扁食叫吃元宝,盼望招财进宝。捏扁食时,有故意把铜钱包进肉馅去,预测一年是否有福的习俗。谁如果吃出有铜钱的扁食,意味着一年财门大开,大吉大利;谁如果吃出全用肉馅包的扁食,则意味着一年好口福,有吃禄。

  部分地方大年初一晚上还有吃钱钱饭的习俗。原因有二:其一是接连几天吃油腻食物,改食清淡爽口的钱钱饭,可以使人胃口大开;其二钱钱饭,是有福有喜之饭,吃了可以使人一年有钱花。早晨吃元宝,晚上再吃钱钱饭,讨个口彩,盼望招财进宝,这是陕北人正月初一吃“福”的主要原因。

  拜年

  拜毕天地、财神、庙神、祖宗,则要向长者拜年。儿孙辈登门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拜过年,儿孙们坐在炕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枣等食品端出来,让晚辈们品尝,并给孩子们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是压岁钱,也是赐福钱。旧时用铜钱,则挑选最好的铜钱给孩子们。现在,则早在银行兑换一些崭新的钱币给孩子们。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接过长辈的钱,欢欢喜喜地吃着糖果、瓜子、油炸炸之类,长辈们看着晚辈生龙活虎的样子,也欢乐无比。开门喜,出门喜,处处欢喜。

  吃过饭后,村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拜年的方法是辈分小者、年龄小者向长辈、长者作揖,问其康健,长辈、长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问候。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这几天是拜年的日子,村子里的人互相拜年后,得向岳父、舅舅、姑姑、姨姨家拜年。

  拜年是尊老敬贤的传统习俗,在陕北至今流传着。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村人邻居相见,也不说康健之类的问候语,而改为“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语言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过小年

  正月初七日,古称人日。古代习俗,从正月初一至初八日,各占一物:初一为鸡,初二为犬,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陕北群众叫人日为人七,或叫人情,也叫过小年,过得非常隆重,几乎和过大年没什么差别。

  正月初六日,早上照样吃油糕,吃过饭后,村民携儿带女上坟烧香焚纸,祭奠祖先,中午饭仍要吃杂面,晚上照样吃丰盛的菜肴,照样挂灯笼,点长明灯,垒火塔塔,打醋坛,做扁食。不同的是正月初六不再贴窗花、对子迎门神等,也不守岁了,正月初七互相不再拜年了。

  绥德、米脂、子洲一带,人日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去年刚结过婚的新女婿,要携新婚的妻子一块儿到丈人家过小年,俨然成了岳父家的一员。靖边、志丹、吴起等地在正月初六有叫魂的习俗。叫过魂后,各人要吃掉自己的魂馍,以求吉利。

  人日是人们的休息之日,也是娱乐之日。村子里的孩子们打瓦片、跳方、跳老虎,嬉嬉闹闹,欢天喜地。这一天不少村庄闹起了秧歌,“锣鼓一响,脚片发痒”,不少人加入闹秧歌的队伍,人日人欢庆,秧歌声连声,陕北高原沸腾了。

  闹秧歌

  过了人七,是闹秧歌的日子,陕北黄土地处处锣鼓声声、唢呐阵阵,红男绿女翩翩起舞,红火极了,热闹极了。

  起了秧歌,先要谒庙拜神。然后,才开始挨门逐户闹秧歌,这叫沿门子或者排门子,是闹秧歌的主要程序,尤被村民们重视。

  秧歌队到了每家每户,先根据院子大小,或闹大场子,或踢小场子。大场子有天地牌子呀,枣核子乱开花呀,十二莲灯呀,双葫芦呀等,小场子有八人场子,四人场子,二人场子等。然后,仍转成一个太阳圈,伞头示意锣鼓家什停了,根据这个家庭的情况,即兴编唱各种拜年贺喜秧歌。排门子秧歌是吉利秧歌,如果唱好了,主人脸上笑嘻嘻的。秧歌唱毕了,锣鼓停了,主人或赏赐若干钱币,或赏赐烟酒糖果。

  排门子秧歌必须挨门逐户都去,村子大了,一天排不完排两天,两天排不完排三天,晚上做什么呢?闹公场秧歌。

  公场子秧歌多在村子的空旷处表演,先由秧歌走几个大场子,然后由伞头唱几个诙谐、幽默、风趣的秧歌,才开始表演各种小场子。诸如二人场子、四人场子等,还有搬水船、舞狮子、表演秧歌剧,观众围坐在火塔跟前兴致勃勃地看秧歌队的精彩表演。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