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安塞 正文
农民摄影师高勇镜头里的安塞文化变迁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8-12-28 来源: 延安日报

  “这张是老汉们打老腰鼓的照片,这张是姑娘们坐在自家炕上剪窗花的,这张是正月娶媳妇吹唢呐的,还有这张……”翻着一张张充满历史感的照片,高勇如数家珍,满是自豪。

  从农民成为一个摄影师,40多年里,他的照片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华丽的渲染,却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安塞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的变迁,映射出安塞人精神世界的巨大飞跃,见证了安塞的腰鼓、剪纸、绘画、民歌、曲艺从过去农闲时的“穷开心”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随着高勇的摄影作品《春耕》,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安塞,农民们在连绵不绝的山峁沟壑中辛勤劳作,累了就吼几嗓子信天游解乏,高兴了也唱几句作乐。

  “那时候农民吃饭、喝水都是问题,哪有什么‘腰鼓文化’‘民歌文化’的概念,打腰鼓、剪纸都是年关跟前偶尔才会做的事。”谈起改革开放之初的安塞,高勇印象特别深刻,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摄影。“那时初接触相机觉得特别新奇,学着用显影粉、曝光灯冲洗照片也十分有趣,看着照片里老乡们的一颦一笑、山峁沟壑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成就感。”高勇说道。

  安塞县委宣传部宣教党委副书记郭志东对当时的状况也感触很深,据他讲述,那时候安塞文化发展就像山里的野草,自由生长、无人打理,完全是“放养模式”。同时,文化机构管理能力较弱,图书发行、电影放映、文艺创作等文化活动疲软,体现为量少、质粗、断层三个特征,文化产业也是零散而弱小。

  改革开放之初,安塞文化馆仅有4名编制人员,各乡镇文化站共有21名专职人员,安塞电影院日均一场电影,现代文艺创作低迷,只有《安塞文化》一本不定期刊物。在那个年代,所有文化都是自发的,没组织、没管理,连传承都是家里人、村里人之间自发学习,没有正规统一的培训,文化交流活动基本停滞,安塞的文化几乎处于封闭的状态,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只是自娱自乐的“穷开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安塞腰鼓等传统文化活动逐渐得到政府重视,可是基本情况还停留在大伙农闲时的自娱自乐层面。”高勇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我对拍乡亲们剪窗花、唱民歌、说书唱戏、做刺绣特别感兴趣,听说哪里有庙会和演出就赶过去拍几张,也恰好是这些照片成了我们文化变迁的最好见证。”

  在镜头里,腰鼓是高勇拍摄最多的素材,翻到1984年拍摄的一张打腰鼓的照片,高勇记忆犹新,这张照片记录的是电影故事片《黄土地》来延安拍摄的一幕。

  “很多人都去围观,那会电影一年都看不上几部,更别说看拍电影,根本没见过。”他有些兴奋地说道,“那次我们安塞人特别扬眉吐气,电影都来拍我们的腰鼓,老乡们高兴得就跟过年一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古老的山壑,安塞腰鼓越来越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堪称“中国一绝”。同时,安塞腰鼓也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黄土高原走进电影电视屏幕,开拓出了广阔的路子,先后受邀参加过全国城市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1999年昆明世博会、国庆50周年和55周年庆典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表演,参加了《黄河》《鼓王》等50多部中外影视片的拍摄,并应邀赴德国、泰国、新西兰参加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安塞腰鼓打向全国之际,安塞民歌手也为陕北民歌的发展破浪前行。已故的“民歌大王”贺玉堂就是民歌发展中的杰出代表,他先后为23部影片配唱,并在全国民间歌舞电视大赛和大连首届民间艺术节上获得大奖,曾赴广州、上海等地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唱会,受邀在香港等地参加过演出。2001年,他还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元宵节文艺演出,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2006年在延安为胡锦涛总书记演唱民歌,受到高度评价。在他的带领下,陕北民歌唱响了神州大地,为更多人所熟知,也为后起的年轻民歌手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腰鼓和民歌高速发展的鼓动下,安塞人抓住了时代精神,发扬出了自身特色和优势,聚焦聚力打造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和曲艺五大民间艺术,打造了五彩斑斓的“文化梦”。

  同时,安塞的民俗文化、文学、美术、摄影等创作活动日渐活跃,涌现出李留华、张宏峰、冯生刚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1981年何汝贤、赵关夫创作的《严峻的春歌》也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发展,安塞先后被命名为“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歌之乡”“民间绘画之乡”和“曲艺之乡”,成为全国少有、陕西唯一的五大民间艺术之乡,形成了“五驾马车”拉动安塞文化繁荣的新格局。

  把镜头对准更多民间艺术

  后来,高勇的镜头不仅仅对准了名扬天下的安塞腰鼓,还多了剪刀、画笔等。

  当翻到一张外国人学剪纸的照片时,高勇回忆当时的场景:一群外国游客向艺人学习剪纸,笨拙的手法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那时他感到无比骄傲,瞧!我们的传统技艺难住了外国人。

  现如今,安塞有剪纸、绘画合作社11个,以陈莲莲、余泽玲、侯雪昭为代表共133人,2017年创收114.54万元;8个剪纸、绘画工作室,以孙殿珍、徐英、杜焕为代表,2017年创收29.6万元;14支民间曲艺队伍共137人,2017年演出1800余场,创收180万元。

  著名剪纸艺术家侯雪昭谈及近年剪纸艺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感慨地说道,“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靠剪纸过上这么美的生活。”她欣慰地说,“安塞的剪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是安塞人的‘魂’。以前我一直担心年轻人不喜欢,会断了这门手艺,现在好了,剪纸成了创收的‘金饭碗’,人人都抢着学。”

  据安塞文化文物博物馆馆长殷宇鹏介绍,目前全区登记备案的各类民间艺人达3.4万人,其中已故的高金爱、白凤莲等4位民间艺术家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剪纸艺术大师”称号,有12人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美术大师”称号,有6人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8人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同时,区上还先后整理出版了《安塞腰鼓基本动作38式套路打法教学》《转九曲》《安塞民间艺术专辑》等大量影像书刊,举办了民间艺术“五大品牌”培训班,培养出了王二妮、贺东等14名星光大道歌手,累计培训各类文艺人才1.2万人,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已经实现了文化产业良性循环。

  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舞台

  近几年高勇的拍摄重心仍然是记录安塞文化变迁,他指着一张剪纸培训班课堂照片有些感慨地说,“我拍文化发展,除了记录最正统的文化,还想给后人看看,我们所经历的文化是如何进入新的时代,为弘扬安塞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这代人又做了些什么。”

  据了解,从2002年起,安塞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在中小学推行实施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和曲艺进学生社团的“五进课堂”活动,坚持用乡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安塞区高级中学的《安塞民间美术》、区第一小学的《快乐成长》、区第二小学的《鼓乡乐园》等教材在全区推广使用,还时常邀请国家级剪纸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腰鼓教练、优秀陕北民歌手等走进课堂,现场开展教学,并每两年举办一次“五进课堂”成果展示活动,累计展出作品2.5万件。

  2017年“五进课堂”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创新案例三等奖”和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为了进一步活跃安塞民间艺术,安塞区还举办了“鼓舞安塞”系列春节文化活动、陕北民歌大赛、曲艺大赛、剪纸绘画大赛等文化活动,吸引全国游客体验民俗。据统计,每年参与安塞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游客超过30万人次,不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力推动了优秀乡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与古老传统文化的冲击碰撞,成就了安塞经济与文化并驾齐驱的繁荣局面,使其成为中国巨大发展变迁中的缩影与典范,走出了独特的发展之路。

  今年,安塞区委、区政府在文化产业上持续发力,按照“文旅兴业”的思路,以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为目标,坚持以文化输出、游客输入为抓手,打造了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高桥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和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将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曲艺等民俗文化资源整合为可开发、可销售的文化产品,深度挖掘黄土风情文化资源,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创了安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