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富县 正文
孝心,不仅在血亲中流淌
——富县北道德乡湫塬村陈万明夫妇20多年赡养4位孤寡老人记事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8-07-17 来源: 延安市人民政府网

  前几天,富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佰宏深入北道德乡看望贫困户,当走访到湫塬村“五保户”郝以平时,乡干部将他领到了村民陈万明家。

  “这个老人怎么住在别人家,是借住在这里吗?”乡干部告诉他,不是借住,多少年一直和陈万明住在一起。孙佰宏曾经干过新闻工作,职业的敏感告诉他,这里面一定有文章。果然,在随后和匆匆从果园里赶回来的郝以平交谈中,证实了他的猜测,从而也挖出了陈万明夫妇多年赡养4位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

  “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叫你饿着!”

  郝以平今年72岁,老家是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1962年,因家乡闹水灾,时年18岁的他和母亲、弟弟逃难到陕北富县,在北道德乡寺儿河村落了脚。陈万明一家人就住在这里。

  寺儿河村是北道德塬下的沟道村,偏僻闭塞,森林茂密,土地较多,是外地逃荒人的理想避难地。1968年,母亲和弟弟返回山东老家后,郝以平一个人留了下来,一直未能婚娶,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生活。

  从陈万明记事起,郝以平就与自家来往较多,经常帮父母干活,带领他们兄弟几个砍柴、放牛、锄地,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

  寺儿河村不通电、不通水,村民点煤油灯照明,常年吃小河渠水,许多人都得了柳拐子病(大骨节病)。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投亲靠友开始往外搬迁。1980年,初中毕业的陈万明随父母搬到塬面上的湫塬村。此后,寺儿河村就只剩下几户无儿无女、无亲可投的“五保户”,住着残破的土窑洞,守着几亩薄田,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面有郝以平、李有,还有熊尚红、李秀英夫妇,人人都有一肚子的苦水。

  搬到塬面上后,陈万明不放心寺儿河村这些留守的老人们,隔三岔五去看望他们,捎得买米、买油、买各种生活用品,成了老人们离不开的“交通员”。

  1996年,政府将寺儿河并到湫塬村,陈万明劝这些老人们搬到塬面上,但老人们故土难离,一把年龄都不愿意再折腾。他找到郝以平劝道:“老郝叔,你如果信得过我,就搬出来和我一起住,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叫你饿着!”

  在郝以平的眼里,陈万明是个善良的娃娃,看不得别人受恓惶。凭着对他的信任,郝以平简单地收拾了东西,搬到了湫塬村陈万明的家。其时,陈万明和妻子李莲红刚结婚,与父母分家单过,房子还是租借别人家的。几年后,他们盖了五间新平房,专门隔出来一间给郝以平住。

  “过去都是自己挖锅灶,自从住到万明家,他们吃啥我吃啥!”22年来,郝以平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与陈万明夫妇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先是种烤烟,后是发展苹果,日子越过越好,感情越处越深。陈万明家的两个孩子也把他像亲爷爷一样对待,爷爷长、爷爷短地叫着,不知道内情的人还真以为他们是亲爷孙。

  “每天早上一颗鸡蛋,还常给我买新衣服!”郝以平的幸福日子,湫塬村许多人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我跟我爸还拌过嘴,但跟老郝叔从来没红过脸。”陈万明平时不让老郝叔干重活,稍微有个头疼感冒,不管刮风下雨,第一时间买药、叫大夫。

  前几年,北道德乡敬老院建成后,乡干部曾上门动员郝以平搬进去住,靠政府来养老。但郝以平去敬老院转了一圈,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住,不住,还是万明家住下自在!”

  2012年10月,郝以平山东老家捎话:郝父病重,人怕不行了。正是苹果采摘季节,陈万明想陪老郝叔回去一趟,但家里一大堆事走不开。他将老郝叔送到富县火车站,给老郝买了去西安的卧铺票,临上车又塞给10000多元,打电话让西安上大学的儿子陈志刚按时接站,请假把老人送到山东老家。

  一个月后,郝父病情有所好转,想到万明夫妇两个在家里忙不过来,郝以平呆不住了,又急急忙忙坐车返回湫塬。几天后,闻听父亲去世的消息,郝以平喃喃自语地说:“再不回去了!”

  “这么多年,老郝叔在我们家出过不少力,现在老了,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给他养老送终。”对郝以平今后的生活,陈万明和妻子李莲红早已作出了安排。

  陈万明家有11亩苹果园,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现年51岁的他,当过计生主任、会计和矛盾纠纷调解员等村干部,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在村人眼里,他是个能人,更是个好人。

  “我舅也是个可怜人!”

  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异乡人,陈万明尚且如此关心;对有血缘关系的老人,陈万明更是照顾有加。

  王有是陈万明的隔山舅舅,和他母亲是同母异父兄妹。像郝以平一样,终生未娶,也是个苦命人。早在寺儿河村居住时,万明父亲就将王有落户到这里,以拦羊为生。陈家搬走后,孤苦伶仃的王有一个人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更加艰难。

  寺儿河村在沟底,湫塬村在塬畔,两村相距五里路,虽然烟火相望,但道路坎坷难行。好心的陈万明人走了,但心却留在了寺儿河。每天饭时,陈万明都要站在湫塬村外的坡地上朝寺儿村俯视,如果舅舅住的土窑洞上有炊烟升起,这就意味着舅舅生火做饭了,一切情况正常;如果望不见炊烟,他的心马上就乱作一团,担心舅舅病了,或者干活摔坏了,立刻骑着摩托下到沟底探看,亲眼见到舅舅安然无事,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来。

  有一次,天阴得厉害,大雨将至,陈万明给舅舅和其他几个留守老人去送米面,因心里着急,脚下一用劲,摩托翻在山路上,所幸没有掉下深沟。等他爬起来一瘸一拐挪到舅舅家时,大雨顷盆而下。

  后来,陈万明父母将舅舅王有接到了湫塬村,过了10多年相对比较安稳的日子。2007年,父母相继去世后,照顾舅舅的重担就全部落在陈万明肩上。

  舅舅住在父母的老院子里,身体还不错,能自己做饭,有自理能力。陈万明提供米面油等日常生活品,经常嘘寒问暖,使舅舅很快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了出来。

  家里养着一个异乡人,还要照顾隔山舅舅。陈万明两头忙,妻子李莲红也一刻不得适闲。

  2017年农历8月14日,再有一天就中秋节了,陈万明一大早去给舅舅送月饼和煮熟的猪肉时,舅舅前一天做的饭还在锅里,但却房前屋后找不见人。陈万明隐隐感觉到出事了。后来,在村人的帮助下,在村外的一处沟崖下找见了舅舅的尸体。“他当时躺在沟底的水渠里,我一摸鼻息,已经没气了。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扶着墙才站了起来。小时候舅舅对我特别好,有啥好吃的都想着我,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我,这么好的人怎么突然就没了……”

  “舅舅可能晚上出去摘菜了,天黑掉下沟了!”舅舅死后,陈万明置办了棺材、寿衣,像抬埋父母双亲一样给他办理了后事。

  湫塬村人至今都记得,王有出丧那天,全村人都撵来帮忙。一方面同情老人死的可怜,一方面觉得陈万明两口不容易。

  2007年,陈万明夫妇一年内抬埋了3个老人。母亲4月去世,父亲6月撒手人寰,舅舅8月中旬又突遭变故。 “母亲2016年底查出来癌症,到2017年4月去世,前后几个月,莲红一直在床前伺候!”亲眼看着这对夫妇尽心尽力地送走一个又一个老人,郝以平心疼得厉害,从心里更加认可这两口的人品。

  陈万明、李莲红夫妇的孝名,开始在北道德塬上流传。

  “不能让他们再像我舅一样有个三长两短!”

  舅舅王有的死,让陈万明愧疚不已,他觉得替母行孝没有做好,对不起九泉下的三个老人。

  抬埋王有后,陈万明回家和妻子商量:“你外爷、外婆还住在寺儿河,他们年龄大了,不敢再像王有舅一样有个三长两短,我想把他们接上来一起过!”妻子李莲红一口答应。2007年农历8月底,陈万明又收拾了一间房子,将熊尚红、李秀英接进家,加上之前住进来的郝以平,家里赡养了3个老人。

  熊尚红和李秀英无儿无女,收养了一个女儿,长大后招了个女婿。女儿生下孩子四个月后,因病离开人世,上门女婿卷起铺盖一走了之。老两口屎一把尿一把把外孙女养到四岁时,女婿上门强行将孩子带走,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清汤寡味。好在外孙女还经常回来看望他们,给他们凄凉的生活带来了少许的快乐。

  这个外孙女就是李莲红。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苦涩的命运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老两口将莲红看得特别稀罕。李莲红长大后,熊尚红、李秀英便将她介绍给了过去的邻居陈万明。 “外爷、外婆说万明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小伙,我对他也有一定的了解,就这样我俩就走到了一起!”

  熊尚红、李秀英搬来后,一日三餐都是莲红照顾; 熊尚红因常年吃河水脚腿严重变形,走路离不开拐棍,出出进进都靠陈万明搀扶。两个老人年届七旬,病病灾灾如同家常便饭,给这个家庭既带来了不少温暖,也带来了许多麻烦。 “这两口对老人的好,一些人对亲生父母都做不到!”住在院子后面的村支书张经合最熟悉万明家的情况,也常常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

  2009年4月,熊尚红突发心梗去世。同年10月,李秀英患脑溢血,瘫痪在床。从此,李秀英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李莲红既要给她喂饭、洗衣,还要擦洗身子。夏天还好说,冬天就费劲多了,一天至少要换四次棉裤。后来有了纸尿裤和尿不湿,李万明就一次买几包,发现老人一尿湿马上就换,尽量不让老人受罪。后期,李秀英又患上老年痴呆症,连家人都不认识,照顾起来就更加苦重了。

  “那时候,满屋子都是尿臊味,开窗通风怕把老人吹感冒了,莲红就让娃娃去沟里割艾草回来,拧到一起晒干,每天都点燃放屋里熏一会,完了又赶紧拿出来,怕烟味太浓呛着老人。”此情此景,邻居谢玉珍记忆犹深。

  一天又一天的悉心照料,终难阻挡病魔的侵袭。2014年,李秀英老人病情加重,与世长辞。老人去世那天,莲红哭红了眼,指着老人生前住过的房子反复说:“屋里一下少了一个人,我心里也跟空了一样!”陈万明也难过得说不出话,手不停地给她擦眼泪。

  出殡那天,陈万明、李莲红身穿重孝,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把苦命的老人妥加埋葬。外爷、外婆的坟地选在湫塬村一处坡地上,这里可以望得见寺儿河,望得见他们曾经生活过的那块土地。

  如今,每逢清明和过年,陈万明、李莲红夫妇都要带着孩子们给父母和其他3位过世的老人上坟扫墓,这里长卧着他们的亲人,这里生长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感人故事。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