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甘泉 正文
五年,筑梦前行——甘泉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7-11-02 来源: 延安文明网

  过去五年,是甘泉县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令人难忘的五年,也是经受严峻考验、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回眸甘泉经济社会发展五年来的累累硕果,无不凝聚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面对石油量价齐跌、财政收入锐减的被动局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依托延安、服务延安、发展甘泉”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紧盯目标、精准发力、奋力赶超,走出了一条“招商带动、项目支撑、创业富民、创新强县”的发展之路。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58亿元,是2011年的1.1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8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0.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额的1.5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419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62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3%。

新建的甘泉县火车北站让群众出行更方便

纯电动公交车亮相甘泉县城


县城美水广场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下寺湾街道全景

  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过去甘泉县经济模式较为单一,经济发展快慢很大程度取决于石油兴衰。作为一个曾经的传统农业县,如何破解石油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在石油之外的土地上,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实现长期富民强县目标。

  五年来,甘泉县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强力推进经济转型,坚定不移发展现代农业,毫不动摇发展非公经济。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2个,园区建设规模和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千方百计增效扩能,探明原油储量1.6亿吨、天然气储量820亿立方米、页岩气储量290亿立方米,为能源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启动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入园企业达到20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五年新增非公企业424家、个体工商户2445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7%;甘泉豆腐、甘泉糜子黄酒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省级著名商标达到23件,商标拥有量位居全市第二。期间,甘泉县还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石门豆腐小镇正在加快建设,劳山森林公园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甘泉大峡谷受到数以万计网友热捧,目前规划设计已初步完成,即将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统筹城乡惠及民生

  城乡建设与全县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五年来,甘泉县坚持城乡统筹惠及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突出农民增收、城乡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工作中,甘泉县抢抓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机遇,整合捆绑项目资金,全面加快城乡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洛河堤防工程、火车北站广场、西门坪建材农贸市场、第三小学、中医院、妇保院、公安业务技术用房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完成,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4.6平方公里。下寺湾、道镇2个重点镇和桥镇、石门、高哨、劳山、东沟、麻子街6个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实施项目339个,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镇村居民生活在城镇、生产在园区,形成了独具甘泉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2+1”三城联创,狠抓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坚决清理违章建筑、违法占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出台了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进镇的优惠政策,五年累计转移农村人口9493人,城镇化率达到56.08%。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城市功能是城市价值的体现,是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承载功能的保证。

  五年来,甘泉县不断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甘泉县牢固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理念,五年累计争取各类项目925个、到位资金30.5亿元,签订招商合同44个、到位资金24.4亿元;累计实施重大项目121个,完成投资78.5亿元。甘志路改造、石万路、南义沟洛河大桥、姚店洛河大桥等交通项目建成投用,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85%,群众出行更加方便。相继实施了雨岔水库供水工程、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等水利项目,供水短缺问题有效缓解。建成了关家沟和桥镇110KV输变电、35KV线路改造、农村中低压电网改造项目,城乡供电更加稳定。稳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绿化、环山森林公园等项目,新增造林面积27.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高于全市17.6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沟道土地整治、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治沟造地2.06万亩,整理土地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亩。全面推进城乡气化、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城区气化率达到70%,优良空气天数达到292天,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民生保障福祉共享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五年来,甘泉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2.6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多渠道解决就业,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688个、公益性岗位500个,实现困难人员再就业742人;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67亿元,扶持创业23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大力发展城镇住房,建成保障房5144套、商品房1949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69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2平方米。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建立了“4321”包扶机制,统筹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整村扶贫、能力扶贫、行业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贫困村退出37个,贫困人口脱贫4491人。城乡居民养老、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率先在全市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重大疾病得到及时救助。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规范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过去的五年,甘泉县坚持把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以发展带动社会民生,以社会民生实现共享、促进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建、改造、维修校舍85处,营养改善计划延伸到高中阶段,“两免一补”受惠学生8.36万人次,免费教育达到十五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完成中心广场舞台改造,新建、改建乡镇文化站6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场所76个、农家书屋117个,为55个村配送了文化器材,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医院医技综合楼投入使用,中医院、妇保院新建项目主体竣工,建成规范化乡镇卫生院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99所,医疗机构临床用药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群众就医费用总体下降。稳步实施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地方病防治、免疫规划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扎实开展计划生育母亲健康、优生促进、农村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平安是最好的发展。五年来,甘泉县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成立了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开通了热线电话、县长信箱,全面推行“三级联调”、县级领导包案、下访约访等制度,累计办结信访积案55件,初信初访化解率达到95%以上,连续6年被省信访联席会评为信访“三无县”,彻底扭转了“小县大信访”的被动局面。夯实各级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三基”工作,推进“三化”建设,建成市级标准化企业3家、网格化单位26个,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1175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健全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成功应对处置了强降雨灾害、农贸市场火灾、炭疽病防控等突发事件。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成功破获了“12·1”特大贩毒案、11·27”网络贩卖枪支弹药案等一批大案要案;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视频监控覆盖城区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公共场所和居民区,公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五年来,甘泉县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工作中,甘泉县把深化改革作为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来抓,引导干部克服被动落实的消极态度,以积极的态度保证各项改革落实到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成便民服务中心71个,梳理公布县级部门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3764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238项,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政投资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风险防控机制初步建立,“营改增”平稳过渡,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顺利推进。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变”改革初显成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面完成镇村综合改革,先后撤并3个乡镇、55个行政村。实施了党政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共撤销机构27个,合并组建机构8个,财政供养人员实现只减不增。依法清理了2户“僵尸”企业,组建成立了3家融资平台,改革释放出了新的活力。

  从严治党引领政治生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五年来,甘泉县按照中省市的部署,强化党的意识,保持政治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旗帜鲜明、坚定有力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全力建设开放、生态、文明、幸福新甘泉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工作中,甘泉县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把从严要求贯穿干部队伍管理全过程,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敢于担当、追赶超越”大实践等活动,开办了《问政台》《以案说法》等栏目,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制订村规民约,引领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唱响了“美水党建”主题,形成了社区、农村、民企、学校、机关、社会组织等领域“七溪争流、竞相涌动”的生动局面,研究成立了6个党委,转化提升了4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完成29个阵地“清零”任务,圆满完成了122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三公经费”逐年下降,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政务督查等工作全面加强。严格落实“三项机制”,去年6月底圆满完成县乡换届,选拔重用了23名优秀基层干部,调整了26名因工作不力、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科级干部,激励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讯员 张波)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