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黄陵 正文
陕西黄陵县:写在龙乡大地上的脱贫答卷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21-02-04 来源: 延安文明网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再艰再难,却挡不住人们对幸福和小康的向往。

  扶贫产业蓬勃发展,贫困村美丽蝶变,幸福笑容洋溢在贫困群众脸上……“十三五”期间,黄陵县汇聚磅礴之力,催生万众激情,干部群众尽锐出战,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交上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脱贫答卷:全县13个贫困村在2019年底全部退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2020年全部清零。这五年,一场脱贫攻坚战,犹如一股浩荡的东风吹拂着龙乡大地,在黄陵的发展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准施策“两包一联”走出脱贫新路子

  “按照新的管理技术,咱们果园的挂果量会相对稳定,以后就不存在大小年之分了,收入也稳定,更有保障了。”黄陵县隆坊镇花家庄村驻村干部兰民锋与果农何建亮正在百亩苹果示范园里就冬季果园管理进行交流,周围果农你一句,他一言,时不时也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冬日陕北高原上的这个小村庄显得活力满满,生机勃勃。

  花家庄村地处偏僻,距县城近40公里,曾是全县13个贫困村之一,苹果是全村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管理技术落后,果园收效甚微,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两包一联”为花家庄村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给群众致富增添了新动力。“因户施策,做到每户有增收产业,长效与短效结合,保证技术支持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让每户贫困户发展计划不落空,实实在在得实惠。”兰民锋说。如今,全村苹果产业人均达到2.5亩,30户贫困户也发展了苹果、中蜂、养猪、药材种植等产业,其中针对11户贫困户产业起步晚、当年增收难的问题,协调落实了11个公益性岗位,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机关单位全面包所有村,领导干部全员包贫困户,一般干部全覆盖联系非贫困户”,在“两包一联”工作机制的推动下,124个机关单位1152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3514名干部职工深入农村一线,与农户结对子、想方子、找路子、解难事。

  “特别感谢你们,是你们帮我娃筹集医疗费,还办理了大病救助补贴、争取贫困救助金……”花家庄村村民刘东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刘东升家里种着6亩苹果,日子虽不算富足,却也衣食无忧。然而,2018年2月6日,7岁的儿子被确诊为白血病。虽然当时刘东升是非贫困户,可是高昂的医药费让他束手无策。

  联系干部杨正元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积极帮他在“水滴筹”发布救助信息,仅用了2天时间,便筹集到近4万元,解了燃眉之急。之后,在“两包一联”政策的帮助下,刘东升看病的费用不仅报销了70%,每个月还可享受1700元的低保费,还能享受到民政救助金等政策补贴和公益性岗位收入……

  “如今,儿子的身体也逐渐恢复,在店头小学上了学,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帮扶干部又帮我老婆就近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这让我们一家人太感动了。”2019年,刘东升家纯收入5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这位曾经看不到生活希望的陕北汉子,如今又挺直了腰杆,他说:“只要我勤劳肯干,一定能致富。”

  政策明、产业兴、环境美,换来的是人心顺,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既扶持贫困户,又兼顾一般户。黄陵县“两包一联”机制让群众脱真贫,让干部赢民心。在全市进行的脱贫攻坚第三方民意调查中,黄陵县群众的满意率达到91%。

  产业驱动特色产业培育脱贫“新动能”

  “2017年开始养殖大闸蟹的时候,县渔政站技术员从投放蟹苗到捕捞销售一直跟踪指导,因为咱们这边没养过,当时这是一个新产业。”店头镇高松树大闸蟹养殖基地养殖大户李安全说,“当年12亩蟹塘共投放1.2万只蟹苗,到秋季收获时,三分之二用来招待亲戚朋友,而卖掉的三分之一,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这让李安全对大闸蟹水产特色养殖有了新的认识,养殖信心也更足了,2020年纯收入达14万元。

  如今,大闸蟹、小龙虾不仅进入黄陵百姓餐桌,让人品尝到江南美食的同时,也成为川道村组百姓脱贫致富的又一特色产业。目前,在水资源丰富的阿党镇、店头镇、桥山街道办、田庄镇等养殖大闸蟹、小龙虾水产1.6万多亩。到2020年底,全县水产养殖产量达到790吨,渔业综合收入达6000余万元。

  机制变革带来源头活水,黄陵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群众利用扶持资金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合作发展和贫困户长效产业稳定脱贫的目标,也让利益联结机制成为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有效措施。

  “三年期满后,由你们自行选择,可将湖羊领回自养,合作社无偿再给1只公羊,也可以继续让合作社代养,年底分红。”隆坊镇兴隆果业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步芳向前来了解情况的贫困户说。2017年,张步芳的合作社按照“两头担、中间保”的服务模式,与周边群众签订青储草种植协议,并与全镇23户有意愿但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签订了湖羊托管协议,每户2万元的免息抵押贷款购置湖羊18只,由合作社托管,年底固定分红。

  “现在我们种地打工互不耽误,也不需要操心喂养防疫,坐着就能领到分红。”脱贫户张双全说。

  “黄陵县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县情实际,注重精准施策,将以往‘遍撒胡椒面’改为精准‘滴灌’,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在黄陵县扶贫局局长雷磊看来,脱贫攻坚要紧扣乡村振兴,紧紧扭住产业不放松,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脱贫。

  “十三五”期间,黄陵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下足了气力。全县符合条件的1667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发展苹果848户5937.33亩、中药材120户712.2亩、畜禽中蜂养殖374户7148只(头、箱)、光伏托管476户,43个经营主体带动665户,实现产业全覆盖。

  创新发展“三变”改革跑出脱贫“加速度”

  冬日暖阳洒向黄土高原的沟峁山梁。庄稼人一年中最闲适的时候,黄陵县索洛湾村的村民们却还是闲不住,他们中有的在村运输队忙运输,有的在村办停车场收费,有的在古镇“商业一条街”干个体,还有的在黄陵矿业二号煤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上班……忙碌而充实,辛苦又幸福。

  “其实,当年索洛湾也是个穷村子,乡亲每个月都要去邻村借米面。”说起村里的变化,祖祖辈辈生活在索洛湾村的59岁村民余义江感慨地说,“如今可好了,液晶电视、布艺沙发、大理石茶几,这些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日子越过越好,村子越变越美,这与索洛湾村紧抓“三变”改革机遇分不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索洛湾村充分利用村集体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采取合资、合作、租赁、控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借助外力壮大集体经济。以村集体投资建设餐厅和农家乐,索洛湾村办停车场由村集体占51%的股份控股,全体村民以土地折股占49%的股份;古镇“商业一条街”项目121套商铺,根据户型和面积不同,村民只需出8万元至20万元的资金将其购买,并折合为股金持股,使村民成为古镇未来发展的股东。同时,村上组建运输队,每年劳务输出70余人,创收300余万元,并协调矿业公司招录工人50余人;依托生态旅游项目吸纳48户村民就业,村民们一边按人头在集体经济收入中分红,一边又以劳务输出的方式打工,可获得分红和务工两份收入。

  大河有水小河满。到2020年,索洛湾村办企业有5家,年营业额达到2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群众生活也由“贫困落后”变为“家道小康”。

  同样,田庄镇安沟村的农民也享受着“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村合作社实现了经营性资产100%量化、资源性资产100%入股、全体村民100%入社的‘3个100%’,群众内生动力极大焕发。”田庄镇人大主席梁浩介绍说。

  “三变”改革让黄陵县提升了脱贫攻坚“加速度”,拓宽了群众增收“新渠道”,壮大了村级经济“新实力”,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产业、有技术培训和所有贫困村有集体经济“三个全覆盖”目标,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到2020年,黄陵县实施“三变”改革试点村12个,注入扶贫资金的合作社33个,累计建成互助资金协会19个,覆盖13个贫困村。105个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39个“空壳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零突破”,有经营性收入的行政村总数达到18个。

  尽锐出战多方齐奏“扶贫曲”

  人心齐,泰山移。决胜脱贫攻坚,须举全社会之力,凝聚起强大合力。黄陵县积极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形成政府机构、帮扶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党员群众等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党支部书记刘锋刚说:“在省军区及有关部门帮扶下,安沟村为全村居住条件不好的25户村民集中修建了新居,进行了巷道硬化,家家户户安装了雨水和污水分流设施。”

  说起安沟村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村民们交口称赞,说这都是省军区帮扶的结果。安沟村是省军区结对帮扶村,从2016年5月开始,省军区就从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入手,先后实施安沟移民新村基础设施、翡翠梨园、羊子养殖、金银花产业种植等项目,使群众既能短期快速增收,又能长远稳定收益。

  和安沟村一样,店头镇新城村、桥山街道龙首村也是省军区结对帮扶村,两个村子分别发展了农业观光、中蜂养殖、光伏扶贫、蔬菜大棚、食用菌栽培等项目。“现在的生活吃穿不愁,家里又盖了新房,咱也过上了好日子。”店头镇新城村养殖户余汉芬感激地说。

  五年来,省军区累计投入1281.9万元实施40多个帮扶项目,累计帮扶600多户贫困户,3000多群众受益,实现了三个村整体脱贫。

  巾帼花开别样红。在黄陵脱贫攻坚中,众多女企业家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决心和魄力,撑起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半边天”。

  深冬时节,来到黄陵县隆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外面天寒地冻,合作社里却笑语盈盈、热闹非凡,合作社理事长韩保兰和工人们正忙着分拣、装箱,销售黄花菜。2017年,韩保兰从村民手中流转120亩土地,专门种植黄花菜,发展订单式农业,带动周围29户贫困户跟着种起了黄花菜。同时,韩保兰还对19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放入股红利,帮助他们共同发展。如今,她的黄花菜远销东南亚国家,赚起了外国人的钱,隆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农业)示范基地。

  黄陵县妇联主席刘珊介绍说,县妇联以“妇联+执委+贫困户”工作模式,开展“六结合六帮扶”,重点解决妇女儿童、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五年来,共争取项目帮扶物资641万元,筹集社会爱心善款62.21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11个,救助600余名困境妇女儿童,全县帮扶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带动帮扶贫困户203户500余人。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以前我们在芦峪村住的时候,交通不方便,打工也不方便,现在政策好了,把我们搬到新区新房,不仅娃上学方便了,打工也方便,机会也多了。”店头镇建庄村芦峪组脱贫户赵长安说。“十三五”期间,黄陵县易地扶贫搬迁共337户1182人。

  不仅如此,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高校帮扶、医疗帮扶等具有特色的扶贫方式在黄陵县遍地开花,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怀揣脱贫攻坚成果,乘着乡村振兴春风,勤劳淳朴、担当有为的13万龙乡儿女正豪情满怀、步履铿锵,携手铺开一幅幅向幸福奋进的生动画卷,让一个个小康梦想在龙乡大地变为现实。(延安日报 通讯员 吴静 刘延静 记者 常青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