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黄龙 正文
黄龙县:山清水秀入画图 颜值内涵比翼飞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21-02-18 来源: 延安文明网

  近年来,黄龙县以实干为笔、青山为墨,绘出一幅颜值内涵比翼、神韵气质兼修的乡村新画卷。县上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

  颜值:花海成经济 山水皆文化 

  瓦子街镇本着“把每寸土地当作景区打造”的理念,将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完美融合,让该镇成为周边旅游的首选地,成为了游客寄托乡愁的“外婆家”。

  走进瓦子街镇偏石民宿村,青山合围下的村庄,房屋错落有致,石墙黛瓦、磨盘竹篱,乡村韵味令人心情愉悦。瓦子街镇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打造“村在绿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景观,让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留住“美丽乡愁”。

  2020年秋季,偏石村200余亩高山金丝皇菊花竞相开放,汇成一片花的海洋,叠翠流金。村民们穿梭在田园画卷中,提着竹篮采菊,谈论着丰收景象。赏菊,成了瓦子街乡村旅游的一个新看点。花海经济,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了独树一帜的生态红利。种植园负责人石爱存说:“今年菊花总产量可以达到4000公斤,产值能达到60万元左右,我们雇了20多名当地群众采花,采摘一个月,每人能收入4000元左右。”

  瓦子街镇紧紧抓住“田园、乡愁”两个基本元素,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通过打造样板村、示范点,带动瓦子街至蔡家川一线整体提升。近年来,蔬菜逐步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铺就了村民的致富之路,“高山蔬菜+山地蔬菜+设施蔬菜”种植模式与“花海经济”为该镇经济插上双翼。

  作为黄龙县中心城镇的石堡镇,发展乡村旅游有自己的“绝招”。近年来,该镇的梁家河村声名鹊起,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清澈的石堡河缓缓流过村庄,秋千、摇椅、吊床、蒙古包让这里成为人们放飞心灵的胜地,鳞次栉比的徽派小院,灰瓦白墙,小桥流水,宛若水墨画。

  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该村充分挖掘垂钓文化、鱼文化,结合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建设网红打卡点、开发全鱼宴、制作手工艺品,全方位植入文化元素,努力将梁家河村打造成西北首屈一指的垂钓主题旅游名村。该村建成千人垂钓池,是目前西北地区仅有的标准化千人垂钓池,占地面积75亩,与先前建设的休闲垂钓和水产养殖区融为一体。

  小垂钓带来大效益。在这方面,石堡镇有成功的经验可循。2019年,该镇以榆树河村为试点,与青岛宇锐鑫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垂钓比赛。截至目前,共举办200人以上垂钓大赛9次,带动吉家河村用工360人次,销售农副产品5000余份,村集体收益近20万元。

  行走在白马滩镇圪崂自然村里,一幅幅彩色三维立体墙画栩栩如生,或绘就农人农事,或传颂孝老助人美德。一座座民宿门楼高耸,寂静的村落里偶闻几声狗吠鸡鸣,村间小道青砖铺就,好似走在城市公园。近年来,白马滩镇打造乡村旅游,这里的窑洞、石房、竹房、民居等特色建筑以及现代化的内部设施,给游客独特而舒适的住宿体验。暮色将至时,村民们来到乡村大舞台前,支起大音箱,跳起了广场舞,扭起了大秧歌,唱起了眉户戏,擂起了黄龙猎鼓。神峪村的文化生活,也是体验式旅游一大亮点。

  黄龙县依托生态优势,各乡镇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将乡村镶嵌在“山水画”中,为推进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

  内涵:既要富钱袋 又要富脑袋 

  崾崄乡苹果种植面积累计达18900亩,年产值8126万元,苹果产业已成为崾崄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2020年,乡党委、政府争取320万元资金,建设了鲁家塬裕民果蔬仓储中心。仓储中心占地10亩,配套建设苹果展销中心,可储存1000吨苹果,蔬菜等时鲜农产品也可入库保鲜,实现“季产年销”,为全乡“4+X”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岔镇是黄龙县果业大镇。累计建苹果园近6万亩,年产量3万余吨。苹果进入收获季时,红彤彤、水灵灵的苹果映红了一道道山梁。“每年我都到三岔镇购买苹果,全镇各村大都有了苹果交易中心,食宿条件很好,太方便了。梁家山、四条梁等村子经过绿化美化,建得越来越漂亮,有民俗馆,有乡村大舞台,还能观看村里举办的文艺演出,在这住上几天,舒心!”南方客商老王对黄龙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农业丰收了,农产品丰盛了,咱也不急着卖,咱现在有电商服务中心,根据市场行情销售,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界头庙果农这样说。有了电商,销售就更灵活,更有保障,界头庙镇发挥风车小镇电商做得“火”的优势,努力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推动农产品多渠道销售,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小小中药材,为圪台乡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该乡马场村组建了马场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试种了2100亩丹参、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喜获成功,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马场村党支部将分散的农户继续组织起来,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入股,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兑现特色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合作社与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圪台乡以苜渠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连片种植中药材的种植基地已逐步形成。

  富了钱袋,还要富脑袋。在崾崄乡综合文体中心,农闲时,这里热闹了起来,三三两两的群众来到书柜前,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细细翻阅起来,研究产业技术、阅读历史故事或讨论时事政治,往日跟土地打交道的村民们开起了学习讨论会;舞蹈室里不时传出音乐声,妇女们正在排练广场舞。随着崾崄乡文明实践站的建成投用,热爱文娱活动的村民们纷纷聚集在图书室、舞蹈房,遨游知识海洋、歌唱美好生活,给乡村增添了勃勃生机。

  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是黄龙实现乡村振兴的得力措施,共建成瓦子街镇瓦子街村、白马滩镇神玉村等14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兴建村史馆、卫生室、图书室等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成立红白理事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宣讲团,通过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用小节目宣传大道理、弘扬正能量,用小舞台解读大政策、阐释新理论,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发展汇聚力量。

  神韵:栽下梧桐树 引得金凤凰 

  2020年,中国科学研究院桂建芳院士被聘为黄龙县水产科技总顾问,并代表黄龙县水产业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团队与县畜牧兽医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书。同时,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授予黄龙县“中华好蟹标准化养殖基地”称号。

  从大闸蟹自崇明岛爬上黄土高原,到中蜂养殖开创了富民之路,再到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黄龙县吸引人才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黄龙县不断加大人才发现培养、举荐引进、政策保障等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黄龙县引进培养人才工作十条措施》,创新建立科技人才工作站,设立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成18套专家公寓,着力保障招引人才工作生活服务质量。

  招商招才并举,引资引智同行。黄龙县先后与中国养蜂学会、上海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建协议,实施人才项目联建联培联育合作。特别是2020年,实施青年人才返乡进村工程和乡土人才培养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及返乡青年47名,担任乡村振兴专员,奔赴黄龙每座村庄,为乡村振兴送去了科技力量。

  人才引进,为黄龙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大闸蟹、羊肚菌等产业逐步兴起,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100亩高端育苗示范园区内,17座日光双面棚、联栋温室已建成。棚内,麦冬、苍术等优良中药材品种长势喜人。据悉,自2018年以来,黄龙县委、县政府就按下开发中药材的“启动键”,全县迅速步入“快进”发展模式,企业引进步伐加快,基地建设如火如荼。陕西龙果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瓦子街镇,陕西杨凌菲格庄园落户圪台乡,截至目前,全县已栽植连翘、映日果、金丝皇菊、黄精等为代表的中药材11406余亩。

  黄龙县按照“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发展思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着力构建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导,大闸蟹、食用菌、蔬菜等为补充的“4+X”生态农业体系,实现了单一生产方式向多元经营方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县核桃面积28万亩,苹果16.4万亩,中蜂8.8万箱。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黄龙全面释放发展动能、激荡发展豪情,以产业兴旺促进产业脱贫,以生态宜居打造县城宜居,以乡风文明构建现代农村,以治理有效实现旅游县城,以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社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扎实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构建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为两翼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主导产业地位更加凸显,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的农业基础更加坚实,走出了具有黄龙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延安日报 通讯员 窦可军 记者 常青)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