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吴起 正文
吴起县:《擀毡调》,用音乐演绎的劳动遗产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21-02-22 来源: 延安文明网

  “三月里走到头道川,五月里走到那二道川,七月里走到三道川,九月里走到宁赛川……”

  2012年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节目中,颇具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吴起《擀毡调》引来现场阵阵掌声。数十位表演者头扎羊肚子手巾、身穿羊皮袄,从弹毛、铺毛、喷水、卷毡到捆连子擀连子13道工序一气呵成。

  “尽管这只是一场生活化的表演,却展现了千百年来擀毡人最真实的一面。正是在几位表演者的配合演绎中,一代又一代的吴起擀毡人形象清晰再现。”《擀毡调》创始人许金说。

  陕西吴起县地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交叉地带,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碰撞造就了其特殊的文化生活方式。据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宋末及元朝时期,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多民族杂居的西北地区。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

图为:吴起擀毡匠在擀毡连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毡制品是吴起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用来遮雨的毡衣,御寒的毡帽、毡裤、毡鞋……总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毡。毛毡,因其防寒保暖的功能更是备受人们的喜爱。俗语讲“贱匠比命强”,说的就是当时擀毡匠的社会地位。

  直到90年代,大型毛毡制作工厂的出现冲击了小型家庭作坊的毛毡业,吴起擀毡技艺逐渐沉没于民间。而近年来,移民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举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没有土炕的楼房,毡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也越来越少。

  尽管毡已经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擀毡艺术却在吴起县一批文化艺人的手中发扬光大起来。为了保留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吴起县多次上报,最终,吴起擀毡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吴起县文化馆馆长齐健介绍,吴起县目前登记在册的擀毡技艺传承人白立存、苏万有等为擀毡技艺的改良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白立存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花纹进行了大胆改进,使毡实现了美观实用,他的“寿毡”“喜毡”“福毡”,更是在陕西省民间手工艺大赛中大放异彩。

  而擀毡调则是吴起县用音乐演绎劳动遗产,进而实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另一项创作。“在朱强、张明等人的谋划下,《擀毡调》以现实为模板进行创作,在创作完成后参加了全省非遗展演,吸引了大批观众。”《擀毡调》创始人许金在接受采访中说。

图为:吴起团队在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上表演《擀毡调》

  如今,吴起《擀毡调》每年都到外省演出数十回,省内不计其数。“我们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演了三回,著名艺术家闫肃给予了这个接地气的节目很高的评价。”许金兴高采烈地讲述着外地演出的经历。

  截至目前,北京、山西、河南、甘肃兰州、青海玉树等地都留下了《擀毡调》创作团队的身影。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