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延长 正文
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23-09-11 来源: 延安文明网

  乡村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园、美在淳朴、美在文化。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具有20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非遗文化“延长梆子舞”的发源地,有着浓厚的民俗乡土文化底蕴。

  近年来,下盘石村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下盘石村蝶变成了有“颜值”更有“气质”的美丽乡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农闲时,村民们一起扭秧歌

  好家风带出好村风

  一排排石窑整齐排列,一条条宽敞干净的硬化巷道四通八达,巷道里红花绿树交相辉映……走进下盘石村,眼前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家每户大门前的对联——“延世泽莫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宋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一副副对联印在古朴的木门板上,传递着家风与信仰。据悉,村上结合每家每户不同家风家训,量身定做了55户大门对联。

  信步走在下盘石村,从村口延伸到村中心的文化墙上,贴满了村民创作的一幅幅剪纸作品和农民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勤耕不忘本,读书担重任”“做一名讲规矩的好村民”“把咱的秧歌扭起来”“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内容既有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也有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但更多的是下盘石村的历史和日常生活场景,这40余面文化墙成了村里人最自豪的地方。

  除此之外,下盘石村为了把自己村子的根脉留住,还成立了延长县首个家风馆,里面厚重的历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

  “这里记录了我们村的历史和优良家风传承,每一个有着优良家风的故事都记录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家风馆,让村民了解村上的历史,更好地传承优良家风。”包村干部刘杰介绍说,“我们建设家风馆,政府安排专人访乡贤、搜资料、集遗物,村民也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建成了这个下盘石村家风馆。”

  据了解,家风馆主要讲述村民郝如秀家世代传承“尊师重教”的家风,这一好家风在村上影响深远。据介绍,从上世纪30年代,村里有了第一个大学生至今,这个只有100多户人的小山村,已走出了130多名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其中博士2人,硕士7人,大学本科学历的65人,不乏清华北大等名校,在延安市内实属罕见。

  “从我记事起,长辈们就非常重视教育。他们常说,不管到了哪一辈人,不管有啥困难,都要想办法供娃念书。娃娃们要好好念书,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村民郝如秀说,下盘石村始终坚持弘扬“勤耕重教、自强不息、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精神,这一乡村文化现象,已成为延长县好家风带动好村风的典范。

下盘石村文化墙

  非遗文化有传承

  下盘石村是延长非遗传统“梆子舞”的发源地,为了传承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村上成立了20余人的“延长梆子”传习所,不光是在村上演出,还受邀到县上、市上演出。

  相传,延长梆子起源于唐宋时期,那时村民们用梆子来驱赶野兽,或者用梆子的击打节奏来传递信息。后来,下盘石村的青年男女每逢过年闹春都要打梆子,用来联络感情,庆贺新春。

  除了延长梆子舞外,下盘石村还高度重视挖掘文化底蕴,以群众集体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村文化室和文化广场为阵地,以弘扬刺绣、剪纸艺术为抓手,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村民之间、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的和睦,营造了心齐气顺、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下盘石村,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中心的文化墙上,都画满了李志梅的剪纸及农民画代表作,赋予了整个村子浓厚的文化氛围。而最吸引人的还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这也是出自李志梅之手,她可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大师。

  “这一幅构图有延长县貌、陆上第1口油井、延长文化和东征会议。因为我的作品特点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我这幅剪纸,上面有鸡、鸡上面有鱼和莲花,象征着吉祥有余,因为鱼戏莲、莲生子、子子孙孙。”李志梅热情地介绍起自己新完工的一幅作品《美丽延长我的家》。

  李志梅自幼喜爱绘画,绣花、剪窗花、做鞋垫等样样拿手,每逢村里婚丧嫁娶,人们都会请她帮助,她总是乐此不疲,热心相助。闲暇时,她还给村民教授剪纸,让村民在农闲时有了一技之长。

  李志梅经常组织村里的妇女学习泥塑、布堆画、书法等艺术创作,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下盘石村的妇女人人能绣,个个会画,在丰富了村里农闲生活的同时,还带动村上很多人跟她一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手工艺作品,开辟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新渠道。

  产业兴旺日子甜

  初秋时节,雨后初晴,村民郝如刚乘着农用三轮车,到苹果园锄草、施肥、打农药。郝如刚家种苹果30多年了,是村上最早种苹果的,也是靠着苹果这个“金蛋蛋”,让他娶了媳妇,并让一家人生活无忧。

  作为村上的苹果大户,说起种苹果,郝如刚心中满是感慨:“我家苹果是老园子了,挂果面积有15亩,新栽了2亩地的苗子,去年苹果一共套了9万袋,收入13万元。今年套了将近14万袋,预计能卖到十五六万元。总的来说,我们这儿的农民主要还是得靠种苹果才能发家致富。”

  耕读传家产业好,人心思齐奔小康。这几年,村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们户户种苹果,现在共有梨果面积750亩,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

  下盘石村老支书郝银奎虽然因身体原因卸下了村支书的重担,但是谈起自己当年和村民一起为村上发展产业东奔西走,仍是深有感悟。

  “作为一个村子的领头人,我们还是要替老百姓着想。不论是在村里生活的,还是外出工作的,我们都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我们才能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郝银奎的话语,说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现如今,下盘石村正展现出一幅“产业兴旺、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底蕴厚重”的乡村振兴新画卷,看着村上变得越来越好,下盘石村党支部书记尚利明的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接下来,我想把村里的好风气、好家风融合到全村的大家庭中来,以此带动全村的大发展,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品种,让苹果产业更上一个台阶,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下盘石村的文化底蕴为何如此厚重?

  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下盘石村这个只有100多户人的小山村,已走出了130多名中专以上的毕业生,这些人中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读书的也不在少数,在延安市内实属罕见。

  在记者采访中,村民带着我们来到了下盘石村北头,我们看到了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槐树,经历岁月洗礼,早已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槐树旁边有几孔破旧的土窑洞,只剩几近荒废的土炕、土墙、油灯。“这棵老槐树,相传是郝氏祖先在明朝时由山西省吉县迁居到此地后亲手栽下的,我们的学堂就在这棵槐树下。几百年来,这一直是村民郝玉树办学兴教、惠济乡民的物证。”村民郝银奎颇有感慨地给我们讲起这棵老槐树和村子的历史。

  郝银奎说,康熙年间,郝氏第五世人郝炅,生育有三个儿子,都中了举,有“一门三举人”之说,在当时风光无限。郝氏先祖中郝玉树在村中办私塾以教贫寒子弟的故事,至今依然是全村老少的美谈。郝玉树之重孙郝成德秉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立志兴办教育,创办了宝峰寺国民小学,任校长。后来在下盘石村家中创办了私塾,后改为初级小学。方圆几十里的孩子,无论贫富,都可在此入学。学校经费由家长出一些,加上庙里的一些布施,不足部分都由郝成德揽承。兴办学校使这一带乡民都能识文断字,受到礼仪教化,对这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说起村里“耕读传家”的故事,村民们都会提到“示范户”郝如琨家。郝如琨家三个孩子全部考上大学,大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也是上世纪90年代村里走出去的名气最大的大学生。

  郝如琨说,他们郝家是个大户,但是在特殊年代,他们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上到初中就不让上了,这一直是他的遗憾。在乡政府当会计多年,但是为了供娃娃上学,郝如琨辞职回家当农民,在乡里做点小生意,走街串巷给大家推麦子、榨油,三毛五毛地给孩子攒学费。孩子们毕业工作后,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我们这一辈人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太苦了。娃娃们把书念好,就再也不会吃我们吃过的苦了。”郝如琨说,要想让下一代不再受穷受苦,读书考学是最好的办法。

  同样“耕读传家”的故事,在村民李玉霞身上有着更多的话题。今年65岁的李玉霞没怎么上过学,但已经去过了15个国家和地区。

  她的3个孩子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其中一位还是公派出国的博士。“孩子们满世界求学,有时候还会带我出去看看。”李玉霞说。

  在下盘石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一句空谈。现在村里只有67户165人,最近20年,就从这里走出去了100多名大学生,其中还有2名博士,7名硕士。

  看着日子一天天变好,李玉霞内心感受颇深,“家还是那个家,但一年一个样。日子,正在这熟悉的山山水水中发生着变化。”

  在下盘石村,大多数都是像郝如秀、李玉霞这样的家庭,不论是有公职还是务农,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与人为善。这个村百年来始终坚持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望,虽然每家的家训不同,可是“耕读传家”却是每个人矢志不渝的坚守,我想这就是下盘石村的文化底蕴。(延安日报)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