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宜川 正文
神奇的宜川胸鼓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7-11-09 来源: 延安文明网

 

 宜川胸鼓 延安日报 孙晨籍 摄

  陕北鼓多,素有鼓舞之乡的美誉。在延安东南、黄河之滨的宜川县壶口一带,有一支雄壮威武的锣鼓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它有陕北锣鼓的特征,又有山西威风锣鼓的影子。这就是相传起始于大禹治水的壶口斗鼓。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

  据宜川县志记载,宜川既具有旧石器晚期的龙王辿遗址,又有盘古滚磨成婚、大禹凿石导河等传说的文化遗存。周秦汉、南北朝、宋金元各个乱世时期,宜川都是战略形胜之地,因之也就具有鼓舞文化发生发展的价值趋向与历史空间。据初步调查,产生于宜川境内的鼓舞种类除了发源于集义、寿峰的盘古老秧歌鼓舞,高柏、阁楼一代的折子鼓舞,新市河叱干一代的花锣鼓外,最主要的就是国家非遗项目宜川胸鼓、陕西省非遗项目壶口斗鼓。

  壶口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相传,大禹治水时,黄河壶口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当地百姓擂鼓助威,使大禹最终制服了蛟龙,治水成功,百姓们击鼓相庆,于是,壶口斗鼓得以代代相传。壶口斗鼓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美,具有粗犷豪放的壮美特点。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镲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打击技巧的变化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其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传统配置比例是一鼓对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表演时,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做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镲手有“双人对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宜川全县的斗鼓手至少有400余名,每逢重大节假日和庆典盛事,斗鼓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压轴戏。全县的中小学学习打斗鼓,也成了不少学生争相选择的课外活动。

  而宜川胸鼓则表现出阴柔之美,具有小巧别致,鼓点清脆爽朗的秀美特点。胸鼓的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是成双成对,有男有女,男女同舞。舞者的扮相别具一格,舞鼓者身穿黑红两色短衣,头扎英雄巾,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佩戴五彩蝶,生气勃勃,英勇威武。表演时,男子前振椭圆形牛皮小鼓,左手握硬木鼓槌,右手持牛皮软槌,打起鼓来,花而不乱,节奏对比强烈,鼓声清脆有力。动态如神,情绪奔放。表演到高潮时,一人身振数鼓,在两个舞台的扁担上,或用凳子叠起的造型上,以惊人的技艺,上下翻滚,击鼓做舞,既有舞蹈者的优美,又有武术杂技的刚健有力。众女子手持霸王鞭或彩扇,用绕曲跑圆场的碎花小步,围着鼓手翩翩起舞,好像众星捧月,犹如百鸟朝凤。胸鼓的动作吸收了大量戏曲中的动作,如二起脚、前后弓箭、软腰、跨腿、对打、缠腰等。胸鼓的造型和场面变化有双龙摆尾、十字梅花、跑八字、大圆场等,造型美观,风格新颖,充分体现了宜川人民憨厚朴实、开朗乐观的性格,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理想和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生活情趣。

  宜川二鼓,犹如壶口瀑布一样,基本架构完全符合古老的太极理念。宜川胸鼓和壶口斗鼓在一个县内同兴共舞,一西一东,从形制特点到表现手法上均呈现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在空间架构上呈现负阴抱阳、阴阳耦合、刚柔相济特质的矛盾统一体型的文化现象,恰与《易经》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完美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这就是宜川鼓舞区别于其他鼓舞的神奇之处。(延安日报记者 樊小帅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