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志丹 正文
志丹:乡村振兴唱新歌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9-01-18 来源: 延安日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言犹在耳。

  历经四十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全国人民由“吃得上”变成“吃得好”,人民精神物质生活发生着改变,体现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农民的期盼。红都大地,顿时热潮涌动。

  “响应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以改革破局,实施乡村振兴,着力破解老百姓从温饱到小康的难题,携手全县百姓同步够格迈向小康。”志丹县委书记李建强话语中释放出坚定的决心。

  立在新的时代潮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志丹县正伴着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阔步前行!

  A 苹果产业,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要开拓思维、加强引导,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不断加快精准脱贫步伐。”调研苹果产业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多次强调。

  志丹县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要致富,栽果树。”提起苹果,杏河镇苹果大户李启军深有感触,“我有315亩果园,49亩挂果园卖了40多万元。”

  按照我市乡村振兴规划,积极构建做强苹果产业、做优设施农业、做大现代养殖业的“一主两翼”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志丹县坚持将苹果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头号产业”,构建起“苹果+特色种养业”的“1+N”现代农业框架。

  县财政每年列支7000万元,1000万元用于苹果产业后整理,1000万元用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翻看志丹县关于现代农业的各项文件,一项项惠民政策,彰显出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解决苹果产业技术难题,志丹县按照“一户一法、一人一技”的办法,全年培训技术人员2.4万人次,选派119名科技特派员,1200名果业骨干技术员活跃在田间地头里,为苹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面对客户需求,我们开发了‘惠农e贷’‘网捷贷’和‘微捷贷’,实现了贷款线上化、批量化、便捷化、普惠化。”农业银行志丹支行行长齐银儒说,“农民站在果树地里,五分钟贷款就可到账,方便、灵活。”

  为了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志丹县采取“双基联动”“双帮双扶”等措施,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扶贫,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县信用联社、县农行授信1483户1.4亿元,投放惠农贷款1.34亿元。

  苹果不仅产得好,更要卖得好。志丹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增加高端优质供给,提高苹果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安装4.0智能选果线、修建大型气调库,实行智能分级分选、冷气储藏、品牌营销等,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并在一线城市召开推介会,在省会城市开设直销店,打响叫亮志丹苹果,帮助果农多元化增收。

  如今,全县苹果园面积3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11万亩,产量达7万吨,产值达3.08亿元。几年间,志丹儿女谱写了一曲埋头苦干、奋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壮美篇章。

  B “三变”改革,让乡村世界活起来

  为了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志丹县以“三变”改革为突破,不断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农村生产力,使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冬意虽寒,义正镇稠树梁村的山塬上,农村轰轰烈烈的发展热潮却在不断涌动。

  “全村共有6000余亩耕地,陕果集团流转了5200亩,村民大户流转了700余亩。”村支书李世东一边修建果树一边说,“每亩费用150元,流转年限25年,村民待在家里就有收入。”

  李世东说,“在收取租金的同时,村民还做起了股民,资金股每股每年分红135元,连续分红12年。村上组建的劳务队,去年收入75万元。”

  “像我这个年纪,除了在果园务工,哪个工地会要我?”76岁的刘占义笑着说,“在这里打工,不仅学到了技术,还挣了钱。”

  “三变”改革,让志丹的“闲置资源”变成“有效资产”,让沉闷的乡村活跃起来,展现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2019年元旦期间,连续的低温让陕北变得格外清冷。志丹县试验办主任牛怀富依然在永宁镇崾子川荷塘里忙碌。“冰冻得很结实,可以开放滑冰场接待游客了,让冬闲地不闲。”

  作为“常客”,崾子川村已经成为牛怀富的第二个家。

  前年,牛怀富以每亩400元流转360亩土地,种植荷花、水稻、菊花、芍药、牡丹,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走进崾子川,何必下江南;登上永宁山,不必爬华山!”一见面,牛怀富阐释着他的田园梦。

  “通过‘三变’改革,我们村上63.8%的土地被流转,田园综合体不仅美化了村子,还带火了农家乐。”腰子川村支书曹亚宁说,有事干、有钱赚,村民精神面貌也有了大改变。

  “‘三变’改革的根源是土地的‘三权’分置,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李建强对农村“三变”改革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试点“三变”、区域“三变”,再到全域“三变”、全民“三变”,志丹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如今,这场大变革在红都大地已呈燎原之势。目前,全县流转土地16万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为志丹农业农村发展培育了新动力。

  C 返乡创业,让沉寂的农村动起来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既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勉励,也饱含更上层楼、更进一步的殷殷期待。

  新时代下,志丹农民正在由一种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

  永宁镇柏林村,返乡回家的田迎军种植了百亩果园,是村里的产业大户。“我这100亩果园,县上以奖代补3万元。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就不信这光景过不好。”

  柏林村,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小山村,诞生了7位百亩果园大户。

  为了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返乡创业,志丹县打破地域界限,打破行业界限,打破身份界限,县镇村多次召开返乡创业动员会,以各种形式不间断、不停步、不松劲,发动返乡创业人士,参与乡村振兴。

  ——大学生回来了。在旦八镇沙坪庄村,大学生李天伍建成300亩高标准山地苹果园,年产值达到180万元,正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

  ——退休干部回来了。离休的冯继忠在杏河镇边咀村流转30亩撂荒果园,开启了人生的“二次创业”。帮助周边果农苹果商品率达到90%以上。

  ——石油工人回来了。“那不是我要的生活。”36岁的韩亚东放弃安逸的照井工作,回到顺宁镇太阳湾村,流转撂荒180亩果园。2018年收入40多万元。

  ——妇女干部回来了。刘缠芬是全县女性发展苹果产业大户。为示范带动村民发展苹果产业,流转100余亩土地发展苹果产业。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周边5户农民共发展135亩苹果园。

  截至目前,共有2000多人参与到全县的返乡创业大军,这些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成为带动苹果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在返乡创业青年、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的带动下,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催生出县级以上合作社354个、家庭农场1220户,发展20亩以上苹果产业大户2000户以上,50亩以上苹果产业大户850户。使果业发展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显现,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一步步拓宽。志丹的农村大地正被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

  “一个百亩果园,就是一个建在村民家门口的产业‘工厂’,农民摇身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就地就业、就近就业,人人就业、户户致富。”志丹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建忠比喻形象又生动。

  D 集体经济,让“大家”的光景好起来

  2018年8月27日是志丹县金丁镇爬子洼村的“甜蜜”日子。这一天,作为村集体经济,由村班子成员精心养殖的中蜂首次产蜜150余公斤,收入近3万元,为村集体捞到了第一桶金。

  “仅靠养殖中蜂,村上今年就能收入6万元。村上还有50亩的集体果园,即将挂果的15亩也将带来收入。我们既要过好自家的小日子,也要让村上有好光景。”村支书尚振良兴奋地说。

  深冬时节,志丹县双河镇李家湾村部里,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我们刚给四川大学的学生发了50箱‘脆脆甜’苹果,包邮一箱39.9元。”包村干部白慧亮介绍说,“这些苹果由原来的100多元卖到了3000多元。”

  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发展模式,李家湾村以现金和集体厂房、小冷库作价占股,贫困户和农户以现金入股,不断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经由合作社统一农产品标识、开拓市场范围、提升产品附加值,保证了村集体、贫困户和农户“三赢”。

  2018年,合作社股均收益300元,每户分红300元,32户受益10.8万元,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

  “有了集体经济,咱村上干个啥事心里就有底气了。”李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王社满对如今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很满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如今,志丹县109个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了全覆盖,呈现出百舸争流之势。每个村集体果园面积均达到50亩以上,共计8486亩。一举解决了村党支部“无钱办事”“腰杆不硬”的窘境,为村级党组织增添了底气。

  2018年12月14日,在义正镇阳洼河村,一场果树技术培训正在村民姚文清的果园里举行。

  “今年没钱可愁坏了,还好有村上的互助资金,利息低,手续还简单,我贷了一万块,解了燃眉之急,才有了今年的好收成。”说起互助资金,姚文清竖起了大拇指。

  据刘建忠介绍,县财政连续三年注入不少于1000万元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目前全县互助资金达到4000万元,每个村30万元以上,会员数4961户(建档立卡户872户);累计借款3792笔3018.4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E 强基固本,让基层组织忙起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把支部建设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去,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活了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有听说过镇党委会开在村上,党和政府帮扶我们脱贫,咱自己再不加把劲,良心上都有愧。”日前,在永宁镇杨城村召开的镇党委会上,贫困户武伟社的发言说出村民心声。

  把镇党委会搬到村上开,这是志丹县为进一步夯实精准措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以来坚持的一项新举措。干部群众在一起“会诊”“把脉”,找问题,谋对策。

  每周的例会,义正镇将会议逐村开。本村村干部介绍情况后,其他村干部现场点评,通过互相亮底揭丑、互相学习,给村干部开阔视野,自我加压,为谋划全村发展增加动力。

  “将会议开到田间地头这不是我们的创举,但我们却以此来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不善言辞的义正镇党委书记曹林波说起工作滔滔不绝,把会开在田间地头,让干部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到党的政策,更能激发他们创业热情。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要求、部署了新任务、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遵循。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领头羊”的作用,在2018年村“两委”换届中,志丹县把年龄和学历作为硬杠子,选好配强村干部。

  换届后,全县109个村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中,大专以上学历的38名,女干部13名,35周岁以下42名。彻底改变了年龄偏大、妇女偏少、文化偏低的局面,真正把有文化、年轻化、威信好、能力强的人充实到村班子队伍中。

  室外零下18度,李世强挨家挨户,帮着村民修建果树,清理果园。

  偏远山岭的杏河镇城山村,村民一直对发展苹果产业信心不足,缺乏积极性。村支书李世强就带头栽了50亩果树。

  老支书带头,其他村干部也纷纷建起了果园,村民的疑虑也逐渐打消,变得十分积极。目前,全村苹果面积1235亩,其中挂果园面积380亩。

  “李支书冒着寒风劳动,我们怎么能安心闲着?”村民乔宝贵说着,拿起剪刀,也来到地里。

  支部强,人心齐,泰山移。

  放眼全县,通过“支部+”模式,全县建成市级标准化示范园380个,万亩苹果产业带16条,真正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形成“支部带头抓产业、党员示范干事业、干群携手兴家业”的良好氛围。

  F 文明实践,让时代新风树起来

  乡愁,总是内心深处最难以忘怀的牵挂。

  熟悉的乡音抚慰着乡愁,变化中的故乡承载着一乡人的幸福。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临近元旦,义正镇村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楼前,排练起了大秧歌。

  “我们都是文艺爱好者,全是自发过来的,练好后给全镇村民表演一番。”42岁的叶庆斌介绍说。

  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0月31日,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全国5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镇村两级成立了13个文明实践所和122个文明实践站,按照“千人乡贤万人志愿”成立100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突破2万人。

  “和以往相比,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派餐’模式,变为百姓的‘点餐’方式,让老艺术不断萌发新魅力。”志丹县文明办主任高伟说。

  “以前在村口讲闲谈,如今坐在实践站聊文化。”去实践站(所)听课、看演出、学艺术,正成为村民的新时尚。

  新风吹过,农村懒汉少了、干活的多了,斗嘴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

  蓝天白云、绿草茵茵、流水潺潺。漫步志丹乡村,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安详和谐的人居环境,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以前总是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城里人反过来羡慕我们了。”56岁的村民何翔满是骄傲。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野,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新时代,志丹人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必将收获新的丰硕果实。(通讯员 刘晓媛 记者 干雄焱 雷荣)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