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延安模范 正文
[延安模范]王树春——创业创新
恢复窄屏
发布时间:2018-09-19 来源: 延安文明网

  王树春,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甘泉县劳山乡杨庄科村村民。

  2006年,他从粮食系统买断工龄下岗后,在失落郁闷中返回杨庄科村,重新拾起镢把,成为和村里其他受苦人一样的一个普通农民,面对下岗失业、亚东残疾、妻子患病去世和极度贫困的严酷现实,他只能重拾信心,带着大儿子王亚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过起了虽然负担重却没有灰心的一个正常农民的日子!2015年初春,他承包了村上促脱贫建成的三座大拱棚,带领儿子媳妇投身以西红柿早市品种为主的拱棚菜产业,由于拱棚菜是在温室大棚菜下架,陆地菜尚未上市之间的一档补空菜,又因其品质优于温室菜,所以在育苗、起垄、定植移栽各环节必须把握好时节节点,为了种好每棚菜,取得规模效益,王家父子每天起早贪黑自不必说,有时连口便宜饭也吃不上,但只要看到一线希望,老王和其他农民一样,便不会轻言放弃,亲自爬锅燎灶做的吃了饭,稍事休息,就又进了棚,五六月的棚像蒸笼,衣服脱光汗还流,浇水、施肥、打掐、挂秧……三棚菜忙的一家人团团转。到了上市时间,赶在天黑之前,一筐筐红润光圆硕大可口的西红柿,装满心爱的小三轮,吃完晚饭稍事休息,凌晨一点多,骑上三轮,加入杨庄科村到延安早市卖西红柿的三轮车队,由于杨庄科村的大拱棚西红柿全施农家肥,泉水浇灌,不用农药,西红柿的品质非常优越,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所以几乎在上班之前,就被抢购一空,兜里装满菜钱的老王和大伙一样,骑着三轮兴高采烈地返回杨庄科村,再次钻进菜棚,为第二天的早市准备卖品,生活在辛苦中重复着,日子却一天天好起来,两三年熬过来,欠的账还得不到10万元了,光景好过了,树春不忘夫妻情分,把八十二岁的岳母和四十九岁仍单身的智障小舅子接来住到自己家,不光要照看耳疾儿子,还要招呼几无生活能力的两位妻家人,尽显一个本色农民的胸襟与担当,村里人无不称道!

  (甘泉县文明办推荐)

  贫困户里的“领路人”

  王树春家位于有七里路之长的杨庄科村中段,在高出路面近两米的石砌平台上,四孔窑洞整齐大气的一字排开,砖铺的进院路和长方形的护院墙,让人觉得这家人应和贫困不沾边。进入院内,鸡舍、猪圈、玉米楼和自来水设施,这些庄户人家应有的尽有。听到院内有人,树春推门出来,将一行人热情迎进屋,说明造访目的后,他非常高兴,通过拉家常,使我对树春的近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2006年,树春从粮食系统买断工龄下岗后,离开辛勤工作了二十多年心爱的工作岗位,在失落郁闷中返回杨庄科村,重新拾起镢把,成为和村里其他受苦人一样的一个普通农民,面对下岗失业、亚东残疾和极度贫困的严酷现实,他只能重拾信心,带着大儿子王亚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过起了虽然负担重却没有灰心的一个正常农民的日子!辛勤劳动最终换来的是回报。几年下来,二儿子考了学,找了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给亚东也娶了媳妇,日子虽清苦,但给亚东俩口子教会了从种到收的基本生存技能,一家人的光景也算过得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辛劳过度的妻子却患上不治之症,虽经多方治疗,仍旧撒手人寰,让这个本就不幸的家庭再次遭受重创,原本不富裕的王树春,陷入了债台高筑的窘境。怎么办?治病钱都是借亲朋好友的,必须还,毫无听力的儿子需要引领照看,不能丢弃不管,生活的千斤重担,没有压垮这个七尺男儿,抹泪埋葬妻子后,王树春再次理清思绪,重新提振对生活的信心。2015年初春,他决定承包村上为促脱贫建成的三座大拱棚,带领儿子媳妇投身以西红柿早市品种为主的拱棚菜产业,由于拱棚菜是在温室大棚菜下架,陆地菜尚未上市之间的一档补空菜,又因其品质优于温室菜,所以在育苗、起垄、定植移栽各环节必须把握好时节节点,为了种好每棚菜,取得规模效益,王家父子每天起早贪黑自不必说,有时连口便宜饭也吃不上,但只要看到一线希望,老王和其他农民一样,便不会轻言放弃,亲自爬锅燎灶做的吃了饭,稍事休息,就又进了棚,五六月的棚像蒸笼,衣服脱光汗还流,浇水、施肥、打掐、挂秧……三棚菜忙的一家人团团转。到了上市时间,赶在天黑之前,一筐筐红润光圆硕大可口的西红柿,装满心爱的小三轮,吃完晚饭稍事休息,凌晨一点多,骑上三轮,加入杨庄科村到延安早市卖西红柿的三轮车队,由于杨庄科村的大拱棚西红柿全施农家肥,泉水浇灌,不用农药,西红柿的品质非常优越,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所以几乎在上班之前,就被抢购一空,兜里装满菜钱的老王和大伙一样,骑着三轮兴高采烈地返回杨庄科村,再次钻进菜棚,为第二天的早市准备卖品,生活在辛苦中重复着,日子却一天天好起来,两三年熬过来,欠的账还得不到10万元,再辛苦辛苦,账就能全还完。光景好过了,树春不忘夫妻情分,把八十二岁的岳母和四十九岁仍单身的智障小舅子接来住到自己家,不光要照看耳疾儿子,还要招呼几无生活能力的两位妻家人,尽显一个本色农民的胸襟与担当,村里人无不称道!

  今年正月底,当包扶人踏进树春家院子,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儿子铲沙活灰,媳妇洒水,老王给匠工打下手,正在灰第二孔窑洞。原来,连续几年的强降雨,渗透了窑顶,造成泥皮大量脱落,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日常起居吃喝,早有收拾窑顶的想法,怎奈手头不宽裕。去年底开过紧账后,把计划修缮四孔窑洞的钱留下,趁着正月农闲时间,就动工开始整修。看到包扶人进院,老王赶紧放下手里活,泡茶递烟热情相迎,院中落座,从简听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畅谈两委换届意见,到对儿子亚东2018年脱贫的想法,老王真的把包扶干部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对包扶干部说:“要说脱贫,在你们的大力帮扶下,亚东去年都脱贫了,你想,一棚菜除去成本至少收入1万元,加上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残疾补助等收入,不要说亚东一人脱贫,我们全家四口也都脱贫了!今年,我准备领上亚东,继续种这升级改造了的三座拱棚菜,把剩下的账全部蹬利,以后再看的把老丈母娘扶上山,任务就完成了。”老王乐呵呵地边笑边说。

主管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新洲小镇市政府综合办公楼 联系方式:0911-8073015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